欢迎访问啃书文库 - 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日常健康知识,百科知识大全

啃书文库 - 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日常健康知识,百科知识大全

啃书文库 > 医学 >

红糖比白糖更健康?其实和你想的不一样!

www.lmjiu.com 2025-07-20 16:35 医学

流言:“红糖比白糖营养高、更天然,所以更健康”

网上有很多人说,红糖没有深度加工,女孩子经期喝了缓解痛经,坐月子喝了也对身体好,所以比白糖更健康。

流言分析:这种说法以偏概全,存在误导。

长期以来,红糖被赋予了许多“神奇”的功效,尤其是在传统观念中,它被视为女性的“专属补品”。然而,这些流传甚广的说法,大多缺乏科学依据。从现代营养科学的角度看,红糖相较于白糖,其所谓的“健康优势”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二者的本质都是需要严格控制摄入的“添加糖”,对健康影响的关键在于“摄入总量”,而非其种类或颜色。

在众多糖类产品中,红糖和白糖无疑是最常见的两种。长期以来,无论是民间还是网络上,都流行“红糖比白糖更健康”的说法。

社交媒体上,“经期必喝红糖水补血”让无数人将红糖奉为“养生圣品”。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版权图库图片,不授权转载

红糖 vs 白糖,真的红糖更健康吗?

1、来源相同,工艺不同

红糖和白糖,虽然在外观和口感上存在差异,但它们实际上是“同根同源”的兄弟。它们的原料都来自于甘蔗或甜菜,只是在加工工艺上有所不同,导致了最终产品的差异。

红糖:红糖工艺相对简单,是将甘蔗经过切碎、压榨取汁、澄清后,然后通过小火长时间熬煮,不断搅拌,使水分慢慢蒸发,最终浓缩结晶而成。这种工艺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甘蔗中的一些非糖物质,如矿物质,并且在加工过程中产生了色素,因此呈现出独特的红褐色和特殊的风味。

白糖:白糖是红糖进一步精炼的产物。在红糖的基础上,白糖需要经过更多的提纯、脱色、结晶等复杂工艺,去除其中所有的杂质和色素,最终得到纯度极高的蔗糖。因此,白糖呈现出洁白的颜色,口感也更为纯粹。

2、营养差异

许多人认为红糖比白糖更健康,是因为红糖中含有更多的矿物质和维生素。以 100 克为例对比:

数据来源:《中国食物成分表 2009 年(第 2 版/第一册)》

看这个数据对比,红糖的矿物质含量确实更胜一筹,红糖比白糖的营养高也是事实。但这种“更多”的营养,在实际饮食中的贡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以铁为例,女性每天需要 18 毫克的铁,如果完全依赖红糖来满足这一需求,需要摄入多少呢?

18 毫克 (每日需求) ÷ 2.2 毫克/100 克 (红糖含铁量) ≈ 818 克

这意味着,为了达到补铁目标,一天需要吃掉将近 1.6 斤的红糖!这显然是不可能且极度有害的。所以红糖的矿物质含量看似略高,但实际意义有限。

3、核心成分

无论是红糖还是白糖,它们的核心成分都是蔗糖。红糖的糖含量在 83% 以上,越是等级高的红糖,糖分越高,《中国食物成分表(2009版)》的数据显示红糖的糖分在 96.6%。

白糖的糖含量则高达 99% 以上。这意味着,无论选择哪种颜色的糖,摄入的绝大部分都是蔗糖。

蔗糖是一种双糖,进入人体后会迅速分解为葡萄糖和果糖。葡萄糖是身体主要的能量来源,但如果摄入过多,会导致血糖快速升高。红糖和白糖的升糖指数(GI)都属于高 GI 食物,这意味着它们都会引起血糖的快速波动。

虽然红糖中含有少量微量元素,但这些微量元素并不能显著减缓血糖的升高速度。因此,从控制血糖的角度来看,红糖和白糖并没有本质区别,对于需要控制血糖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都应尽量避免或严格限制摄入。

关于红糖的误区

长期以来,红糖被赋予了许多“神奇”的功效,尤其是在传统观念中,它被视为女性的“专属补品”。然而,这些流传甚广的说法,大多缺乏科学依据。

1、红糖补血?

红糖中的铁含量虽比白糖高,但每 100 克仅含 2.2 毫克非血红素铁,它的吸收率非常低,通常低于 10%,并且容易受到膳食中其他成分(如植酸、草酸、多酚)的干扰而进一步降低。相比之下,同等重量的猪肝含铁 23.2 毫克,且吸收率更高。靠红糖补铁不仅效率低下,还会摄入大量空热量,增加肥胖风险。虽然比白糖的铁高,但在补铁大户面前,含量不值一提。

2、红糖热量更低?

每 100 克红糖含 389 千卡,白糖为 400 千卡——热量几乎无差别。两者主要成分都是蔗糖,每克提供 4 千卡热量。无论是红糖还是白糖,过量摄入都会导致热量过剩,转化为内脏脂肪。

3、红糖能缓解痛经?

“痛经喝红糖水”是许多女性的习惯。喝完红糖水后,部分女性确实会感觉疼痛有所缓解。但这并非红糖的“特殊功效”,一部分可能是心理作用,另一部分可能与温度有关。例如《默沙东诊疗手册》中提到可以在腹部应用湿热疗法,这种效果与喝一杯热水、热茶或使用暖宝宝敷在腹部是类似的。

图源:默沙东诊疗手册

对于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等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痛经,红糖水更是无济于事,应及时就医。

4、红糖更天然、更健康?

红糖的深色来源于其在加工过程中保留的糖蜜和色素,这与它的热量高低无关。

大家常常将“天然”与“健康”划等号,认为未经精炼的食物就一定更健康。然而,在糖的领域,这种逻辑并不完全适用。

红糖虽然保留了甘蔗中的一些微量成分,但其核心仍是蔗糖,其对血糖的影响和能量贡献与白糖并无本质区别。

版权图库图片,不授权转载

因此,在选择糖时,不应仅仅关注其颜色或是否“天然”,更重要的是关注其主要成分和总摄入量。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成人每天糖分摄入在 50 克以内,最好控制在 25 克以内。

一方面,要减少添加糖的摄入。尽量减少或避免饮用含糖饮料;少吃糖果、糕点、饼干、甜点等高糖零食;在烹饪时,减少糖的用量,或尝试使用天然甜味(如少量水果)来替代。

另一方面,要学会识别隐形糖。养成阅读食品配料表的习惯。配料表是按照原料添加量由多到少排列的,排名越靠前,往往添加量越多。除了“糖”、“白砂糖”、“蔗糖”等常见名称外,还要警惕以下“隐形糖”的别名: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玉米糖浆、高果糖玉米糖浆、浓缩果汁、蜂蜜、枫糖浆、焦糖、糊精、麦芽糊精等。

另外,查看营养成分表,如果没有特别标注糖含量,也可以看看碳水化合物(糖属于碳水化合物)的总含量,同种类型的食物,尽量选碳水化合物或糖含量低的。

照“谣”镜

“红糖比白糖更健康”的谣言通过伪科学包装、情绪化诱导和断章取义等手段传播,此类谣言本质是利用公众对健康的焦虑与信息差收割流量。科学吃糖的关键在于控制总量,而非迷信某种糖的“神奇功效”。

因此,面对网上的一些健康信息,需依赖权威信息源、科学证据分析及逻辑漏洞识别,重点关注剂量效应、对比对象合理性及表述绝对化程度,牢记“查证来源、分析逻辑、警惕情绪”三原则,方能筑牢谣言防火墙。

参考文献

[1]GB 13104-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糖[2]GB/T 35885-20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红糖[3]杨月欣.中国食物成分表2009年(第2版/第一册)[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4]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版)[M].2023.[5]杨月欣.中国食物成分表第6版第2册[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9[6]默沙东诊疗手册(大众版).痛经.https://www.msdmanuals.cn/home/women-s-health-issues/menstrual-disorders-and-abnormal-vaginal-bleeding/menstrual-cramps?query=%E7%97%9B%E7%BB%8F#%E8%AF%84%E4%BC%B0_v6574797_zh[7]世界卫生组织.成人和儿童糖摄入量指南.2015[8]GB 28050-202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

策划制作作者丨李纯 注册营养师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审核丨阮光锋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 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委员

Tags:营养健康白砂糖红糖

热点排行
热门推荐
热门tag
酸牛奶 左右 评卷场 傅满洲 维生素B1 国庆黄金周 喷叶子 严艺之 泪液 按摩 品种 三角 集中供热 于铁民 室内 松锦 输出 血气不足 年夜饭 康福震 p站怎么搜id 咖啡粉 Y100t 不孕不育 摆放 过温 龙抬头 仪器 糕点 云锦 状况 上部 鸭血 源于 艾草 港大道 我市 汗腺 肾炎 百香果的籽 传播 卢洪哲 丁奇 烧鸡 卢卓婕 红花 完美日记 傅君婥 奶油色 时候 现在的 东方风行 隐私权 脸部 听觉 吃辛辣食物 者食用 恐龙鱼 乌发 人事档案